在奶牛養殖規模化水平全國最高的廣東,省會廣州竟然沒有一家牛奶品牌可以用100%鮮奶去做,這個消息日前由有“奶業大炮”之稱的廣州市奶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王丁棉披露出來,的確震驚了很多市民。
人們紛紛追問:市面上賣的鮮奶究竟摻入了什么?政府有關部門為何一直沉默?如果發生無良企業摻入有毒物質,又有誰會告訴市民?
在廣東奶業人士眼中,廣州的鮮奶問題,只是廣東奶業市場的一個典型例子。廣東經濟發展三十年來在地方政府形成的土地財政模式,已經將廣東的奶牛業排擠得叫苦不迭。奶源不足,導致市民無真鮮奶可飲用,很可能成為積重難返的常態問題。
業內人士指出,廣東奶業的深層問題,也是全國奶業的一面鏡子。問題顯示,由于奶牛養殖業占地多,且免稅,又不是“形象工程”,如果政府土地財政的思路不變,中國奶業的奶源缺乏問題就長期存在,而奶源不足,恰恰是造成奶制品質量問題的禍根。從目前看,中國百姓飲用問題牛奶的結癥,尚未從經濟模式的深層結構中清除,風險仍在。
據廣東省奶業協會會長陳三有介紹,截至去年底,廣東的奶牛存欄為6.3萬頭,僅占全國1460多萬頭的0.4%。如果按常住人口1.1億算,人均占有量僅為1.6公斤,遠低于全國平均的27公斤,導致部分乳品加工廠必須從外地大量調進生鮮奶進行加工。這給廣東原料奶質量安全增加了不少的隱患。
省會廣州的鮮奶情況則是一個典型。王丁棉介紹,廣州只有兩萬頭奶牛,真正能產奶的大概占五成,一年產奶6.5萬噸,牛奶的自供率大概只有20%-25%。同時到外地去調牛奶進入廣州,可即使調奶源進來也不能滿足廣州市場需求,自供的牛奶加上外調的,大概能滿足目前廣州牛奶品牌對奶源需求的50%-60%,剩下的缺額只能用進口的奶粉拿水來還原,叫做還原奶。
陳三有指出,廣東飼養奶牛數量不足,主要原因是土地資源不足。由于奶牛養殖業作為免稅農業,不僅不會給當地政府創造更多的財政收入和稅收,還需要對其額外補貼。這對于廣東很多常年依靠土地紅利支撐財政收入的地方政府而言,支持奶牛業簡直是一種“割肉自殘”的行為,尤其是在時下廣東很多地方土地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政府的決策肯定是要項目不要奶牛。
需求龐大而奶源短缺,是造成奶業質量問題的重要誘因。就這次披露的情況看,其實廣州的日常鮮奶供應缺口已經高達50%,也就是說,約有一半的所謂鮮奶是來自奶粉加水的還原奶。誘發質量問題的風險的已經不容忽視。在這個龐大的“摻加”量中,如果哪家企業采用比奶粉更低成本的“替代原料”,引發的安全問題就是民生大事。
業內人士指出,廣東的奶牛業現狀,折射了兩個全國性的行業問題。
一是經濟發達的城市居民對牛奶需求甚殷,而所在地政府往往是土地財政的最大得益者,在要項目還是要奶牛的選題前,沒有那個地方官是會選擇圈地養奶牛的。大城市的奶源,往往只能依靠外地采購,而產品質量是難以控制的。
廣東這幾年之所以在全國性的奶制品安全事件中得以身免,其中一個原因,是依靠全國最高水平的奶牛規?;B殖,實現了百分之百的機械擠奶。但是,如果隨著牛奶市場需求續增而奶牛養殖備受排擠,鮮奶供應的缺口將日益擴大,質量風險也會變得日益嚴峻起來。
二是政府質監部門應該未雨綢繆,嚴格抽檢大城市奶制品中的添加材料。讓人擔心的,不少地方政府的衛生、質監部門,對于食品中的添加劑問題,還堅持“很安全,對人體無害,請市民放心”等之類口徑,政府的態度如此輕描淡寫,這讓市民如何放心得下?
不難預見,在政府的土地財政模式沒有改弦更張之前,廣東的奶牛養殖依然舉步維艱,由此帶來的奶源短缺問題,依然為百姓的食品安全帶來令人擔憂的風險隱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