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2月19日訊(YMG記者 何曉波 通訊員 于培湖 王翔)煙臺共有濕地面積17.88萬公頃,已建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6處、濕地公園8處,位居全省第三位。日前,市林業局森保站相關負責人介紹,濕地是地球上具有高度多樣性的獨特生態系統,在濕地遭受破壞風險加劇的情況下,煙臺正建立有效的保護管理機制,促進全市濕地持續、健康發展。
濕地總面積有17.88萬公頃
煙臺市濕地資源極為豐富,濕地總面積居全省第三位,按類型分為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5大類。據調查,煙臺共有濕地面積17.88萬公頃,占全市國有土地面積13.05%。
在濕地中,常見各種珍禽鳥獸,全市分布濕地共有鳥類115種,其中,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鳥類16種,是我國重要的水鳥棲息繁殖地和遷徙地之一,有魚類79種,約有高等植物121科389屬705種(包括變種和變型),浮游生物871種,以及其他獸類等。
投資近8億元改善河流水質
目前,煙臺已建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6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3處,市級2處,濕地保護區面積3.85萬公頃,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2.8%。保護區內的濕地類型生態得到有效保護,濕地鳥類大部分是中日、中澳候鳥保護協定規定保護的鳥類,尤其是鷸類的重要驛站和繁殖地,具有國際保護的意義。
從2006年開始,煙臺先后建立了8處濕地公園,其中國家濕地公園(試點)3處,省級5處,濕地公園的總面積9449.42公頃,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0.69%。
圍繞河流水質提升、污染治理等主要問題,煙臺累計投入資金近8億元,對全市的8條主要河流進行工程治理,有效地改善了煙臺的濕地生態環境,提升了人居環境質量。
濕地面臨掠奪性開發風險
煙臺市林業局森保站工作人員介紹,人們對濕地還存在許多不正確的認識,把濕地看作是單純的灘涂或水域,特別是對濕地作為一種獨特生態系統在社會經濟發展所起到的作用缺乏全面的認識,在行動上不重視對濕地的開發和利用,忽視對濕地的保護和恢復。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開發建設用地需求增大,許多地方的圍墾造陸,濕地被隨意侵占甚至轉為建設用地,只顧短期經濟利益,缺乏長遠規劃,造成掠奪性開發利用。
不合理地使用農藥、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造成河道上下游交叉污染,加上河涌不能得到經常性水源補充,個別河道干涸,低洼處垃圾污水積屯;一些海岸濕地面臨城市擴張和無序開發及人工養殖業的發展,帶來的巨大壓力,造成近海濕地富營養化。
由于濱海濕地區濕地水量不足和過量超采地下水,造成海水倒灌,加上植被破壞和采沙石礦物,造成部分濕地鹽漬化,使許多沿海城鎮受到海水嚴重的侵蝕和滲透,直接威脅著當地的淡水資源供應。
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將多渠道融資
為促進濕地持續、健康發展,煙臺林業部門將加強普法宣傳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濕地保護意識;開展濕地恢復和重建項目,對受損的濕地生態濕地系統進行恢復和重建;濕地的保護管理涉及多個單位,煙臺建立“綜合協調、分部門實施”的管理體制,通過定期召開濕地保護協作會議,及時研究解決濕地保護與建設工作中的問題。
濕地保護離不開資金支持,煙臺計劃將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引入股份制、合作制、外資、獨資、民營制等多種形式的融資渠道;全面推動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社會化進程,廣開募資渠道,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投資、捐贈和國際資金的融入。
濕地保護面臨多重壓力和潛在風險,煙臺將加大生態濕地補償力度和補償范圍,將國民經濟綠色核算考核納入各級政府政績考核體系,以期發揮濕地更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