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大的消費需求推動下,旅游產業已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對國民經濟增長GDP的拉動力步入 “10%”時代。但是,在民眾消費觀念轉變和互聯網創新的影響下,以景點為主的傳統旅游模式正面臨深刻的“供給側”變革。
12月6日,由《中國經營報》主辦的“2016全域旅游互聯網智慧生態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相關專家和業內企業以“新趨勢、新機遇、新挑戰”為主題,重點探討“全域旅游+互聯網”改變未來旅游業發展新模式和智慧旅游如何在旅游目的地落地等議題。
旅游產業已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對國民經濟增長GDP的拉動力步入 “10%”時代。據國家旅游局統計,2015年,中國國內旅游突破40億人次,國內旅游總收入3.43萬億元,中國出境旅游達1.2億人次,出境游客的人均消費高達11625元。中國國內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國內旅游消費、境外旅游消費均列世界第一。
在政府層面,全域旅游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全域旅游面臨體制、產品、產業、服務和營銷多維度的升級創新。在這個變革的大時代,相關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和旅游企業如何把握機遇,創新發展,共享全域旅游萬億大市場?
全域旅游推動旅游業變革
毋庸置疑,旅游已經成為真正的剛需,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短短十多年,中國國內旅游人數就從2000年的7.44億人上升到2015年的40億人,國民人均出游次數2015年達到3次。
但旅游產品結構性失調、“有效供給不足”卻一直是中國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一方面旅游景區難以滿足國內游客需求,一到節假日,集體出游就帶來景區擁堵。另一方面,消費者休閑度假的需求在上升,而相應的配套和服務卻跟不上。
六人游CEO賈建強表示:“中國消費者開始突破原來吃住行游購娛的旅游方式,也突破了傳統的旅游線路和景點的束縛,變成更自由、更個性化的旅游需求。所以,我們要打碎傳統的線路,打破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方式,變成真正滿足需求更多元化的旅游方式。”
全域旅游的概念應運而生。2015年8月19日,在全國旅游工作研討班上,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提出推進全域旅游發展。隨后,國家旅游局發布《關于開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通知》,并于2016年1月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全面提出從景點旅游走向全域旅游,開創中國“十三五”旅游發展新局面,將推進全域旅游作為新時期的旅游發展戰略。
中華戶外網CEO張海峰認為,全域旅游的提出伴隨著消費升級,因為大家越來越關注旅游目的地體驗,導致政府“供給側”被迫做出響應,提出全域旅游的概念。
“全域旅游對應的是過去的景點旅游,以前中國在旅游業產生的收益以門票為主,現在政府看到了門票之外可以有其他收入,旅游可以拉動方方面面的產業去實現經濟增長。”中國聯通(7.010, 0.00, 0.00%)總部集團客戶事業部旅游行業拓展經理李玲認為。
從景點開發模式轉變為全域旅游模式,旅游業面臨體制、產品、產業、服務和營銷多維度的升級創新。
中青旅(21.860, -0.37, -1.66%)入境在線及目的地海外營銷事業部副總經理許二榮對此深有感觸:“中青旅接觸市場的第一線企業,對具體消費需求了解比較深刻。最初國內旅行社行業就是‘車導門餐’幾件事發展起來的業務。根據業務發展的需求,以及社會消費需求的發展,最后開始開發出新的產品。從企業角度來講,全域旅游對我們來講是一個業務被擴張延伸的機遇。”
“全域旅游+互聯網”如何落地
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益,移動化、大數據、VR等不斷刷新著新的生產方式,旅游如何與這些新技術連接?各地也都在探索“全域旅游+互聯網”的智慧旅游新方式。在國家“旅游+互聯網”行動計劃中,提到了智慧旅游景區、智慧旅游鄉村、智慧旅游公共服務等具體行動要求。但是智慧旅游究竟如何在旅游目的地落地?
中興集團旅游研究院院長孫文分析指出:“智慧旅游在目的地落實,會講到兩個關鍵詞:智慧旅游和目的地。智慧旅游核心無非管理、營銷、體驗和服務。現在提出全域旅游概念以后,針對全域旅游又提出智慧旅游6431體系,6是吃住行游購娛。4是四類用戶:游客、景區地、商家、政府。3是三大平臺,第一是資源聚合平臺,第二是旅游監管平臺,第三是針對營銷,搭建旅游大數據平臺,為用戶做好營銷,幫助商家做好分銷。最后是1,一個旅游生態圈。”
在孫文看來,智慧旅游落地執行有三大困難,第一投資難,第二建設難,第三運營難。一個城市的智慧旅游和平臺的搭建,包括基礎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景區信息化改造等一系列工作。但更大的挑戰是,平臺搭建好了,誰來維護運營,誰來用它真正為商家和游客做好服務?孫文認為,一定要有細分的專業公司參與運營。
這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學鋒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認為,全域旅游就是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重新整合區域內的經濟社會資源。政府職能部門應圍繞區域資源建立新的體制機制,要少管,要讓企業活起來,鼓勵自下而上的改革。
那么,企業又是如何理解智慧旅游的落地呢?窮游網商務總監高立中表示,旅游是產業鏈非常長的產業,每個環節都需要泛服務的提供,窮游是一個旅游類社區,最大的資源就是用戶的交互信息,通過數據分析,從旅游靈感上影響客戶,再在平臺上讓用戶完成購買,然后在當地的項目去體驗服務,這是智慧旅游的一個范疇。
“旅游是一個服務行業,如果通過人工智能的方式,可以降低人工勞動成本和旅游成本,人工智能+旅游,可能會是一個新的挑戰,和新的大機遇。”中科匯聯總裁游世學表示。
企業篇
一嗨租車執行副總裁蔡禮洪:共享經濟面臨社會變革思考
一嗨租車執行副總裁蔡禮洪認為,共享經濟因為市場潛在價值太大而受追捧。但是其導致的社會變革,將深刻改變勞動者與勞動工具之間的關系,改變社會經濟的運作方式。他表示,過去一個半月,在旅游行業之中涌入了很多共享經濟的創業人,比如途家、飛豬等,出行中包括近期火爆的摩拜、OFO等共享單車平臺。
“隨著老百姓(49.430, -0.25, -0.50%)收入的提高,其對個性化的需求就更多,這是消費升級的結果”,但蔡禮洪認為,共享經濟也面臨各種挑戰。一方面,國內外的幾個共享平臺在世界各地面臨政策壓力,優步在世界不少地方都是被禁止的,比如東京、首爾等;而Airbnb在美國紐約也被限制經營,當局給出的原因是“若紐約的房東都將房子給Airbnb短租出去,那些為紐約城市做貢獻的年輕人就沒地方可住,對城市發展不利”。
另一方面,站在更高的國家層面角度思考,共享經濟也面臨社會變革的挑戰。如果優步等共享經濟平臺參與社會經濟生活,模糊了雇主和雇員的關系以及服務者和被服務者的關系,而不履行為房東福利、雇員福利等社會保障制度負責的事情,容易產生新的生活變革。
在蔡禮洪看來,汽車租賃潛在市場很客觀,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汽車保有量1.7億,駕照持有量3.2億,駕齡人口8.6億,現在活躍租車服務的人群是1000萬,市場很巨大。而一嗨車隊也在加速發展,十年虧損后,三季度實現了盈利。
百度糯米酒店出行副總經理張帆:以酒店為紐帶 輻射各類消費將成為新玩法
百度糯米酒店出行副總經理張帆表示,百度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是給用戶提供更多場景化的服務。目前百度擁有百度地圖、手機百度和百度糯米三大流量入口,分別基于用戶不同的消費行為,給用戶提供個性化場景化的服務。“對于酒店市場、出行市場來說,大數據標簽分類、用戶分層都是未來發展的機會。”
“作為平臺方來說,我們連接的是商戶和用戶。一方面,我們給用戶各種各樣的體驗,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另一方面,互聯網+旅游也為商戶提供基于互聯網的服務,比如我們為商家提供基于區域內的智能管理系統,創造出更好的價值。”張帆指出,全域旅游可以通過平臺合作實現,平臺合作可以延長擴大產業鏈,而這也是未來基于數據化可能實現的方式。
張帆認為,全域旅游時代的新玩法應該從旅游、酒店方面出發。酒店整個產業鏈非常長,是聯銷率非常高的行業,近40%用戶預訂酒店之后,還會在酒店位置附近進行餐飲、電影等一系列的消費。在她看來,酒店是整個旅游的紐帶,百度可以向用戶提供數據對接服務。比如提前根據用戶酒店的位置和預計的行程,制定個性化定制出行服務。“我們可以跟各種合作伙伴一起,基于數據化可實現的方式,做大做好產業鏈。”
途家平臺運營公司副總裁林泉:住宿分享應將游客、經營者和業主三方良性聯合
途家平臺運營公司副總裁林泉表示,短租行業的機遇在分享住宿領域。
他認為,之前OTA模式主要解決“找酒店難、貴”問題。但隨著老百姓收入的增長、社會群體的消費升級,有個性化需求的用戶越來越多,酒店并不能解決這類用戶的需求。而目前分享住宿的痛點在于,如何將有個性化住宿需求的游客、經營者和房子的業主這三種人的需求串在一起。
“我曾帶著一家人出去玩,發現能容納一家人的旅行短租房間資源匱乏。住宿分享行業解決的便是這方面的問題。”雖然分享住宿是當今短租的趨勢,但在林泉看來,痛點也較為明顯。一方面,上述三個需求要串聯在一起,不僅需要串聯三方的品牌宣傳,還需要很多實打實的溝通。而游客和房東之間的信任度有多高,取決于雙方之間溝通的透明程度。
分享住宿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哪里?林泉認為,會是城市里的空置房子。城市社區十字路口最好的位置雖然多是酒店,但其周邊有很多小區,有不同的房型,可以給游客提供更多的選擇,也在城市各個角落有更多的覆蓋。
觀點篇
中國經營報社總編輯李佩鈺:互聯網融入智慧旅游 將倒逼旅游業轉型升級
12月6日,中國經營報社總編輯李佩鈺在論壇致辭并表示,互聯網使旅游交易平臺變得更通暢、旅游出行更方便,互聯網的智慧生態可以倒逼傳統行業,但互聯網智慧融入旅游行業發展當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在催生了龐大的用戶群之外,還有很多服務體驗的內容需要去提升。
數據顯示,2015年旅游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2%,旅游消費相當于居民消費總量的比例達到10%。李佩鈺談到,旅游是現在小康之家的支出中,除了醫療、就業、住房、食品以外的第五大消費,而且每年的預算比例也越來越大,基本上現在白領階層每年至少都會安排一次出行旅游。
全域旅游是2015年提出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區域之內把旅游作為主導產業、龍頭產業,其中包括相關社會資源的調配、法律法規的配套、相關產業的提升等。
李佩鈺認為,全域旅游現在應該是特別值得提倡的概念。“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過去驅動區域經濟很大的一個引擎是房地產,但從去年開始房地產過度開發造成經濟中出現很多的問題,未來房地產較難像現在一樣,能成為區域經濟的引擎,而全域旅游將是提升區域經濟強有力的抓手。”
國家旅游局信息中心副主任蔡家成:95%的中國旅行社將要死掉
“互聯網去中間化,將成為全域旅游時代解決旅游老大難的金鑰匙。95%的中國旅行社將要死掉,能保留5%就不錯了。”國家旅游局信息中心副主任蔡家成在2016年全域旅游互聯網智慧生態高峰論壇上預測。
蔡家成認為,全域旅游最簡單的理解就是現在誰也不能說跟旅游沒有關系,無論政府官員、旅游企業、從業人員,還是消費者,旅游真正進入到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間。我們正在迎來大眾旅游時代: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處處都是旅游環境,事事都是旅游資源,實時都是旅游時間。
全域旅游概念對應的是早期景點旅游。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提出,“迎接正在興起的大眾旅游時代”,2015年國內旅游人數突破40億,平均每個中國人三次。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把旅游作為生活常態,旅游引起的面、廣度深度和強度都大大增加。
過去大家旅游只去故宮、長城等傳統景點,現在旅游進入了休閑度假時代,點狀旅游成了塊狀的,旅游消費的需求不再是簡單的開發景點、建酒店、成立旅行社,而是提供全域的旅游服務。隨之而來的全域旅游時代對行業的挑戰也很大。全域旅游組合的資源無邊無際,所要覆蓋的服務無邊無際,靠傳統的手段很難滿足需要,它要涉及到行前、行中和行后各個環節。
蔡家成認為,全域旅游將成為解決中國旅游老大難問題的一把金鑰匙。“過去我們老說信息不對稱,網絡提供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無縫連接的時候,中間的欺詐就沒有了,所以互聯網肯定是全域旅游時代最好的技術實現手段。但隨之帶來的變革是,95%的中國旅行社將要死掉,能保留5%就不錯了,將來旅行社只有提供專業服務才能生存。”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學鋒:旅游業的改革 需要自下而上的進行
“現在很多互聯網旅游公司的發展都比地方的實體旅游企業好,是因為發揮了市場的主導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學鋒一針見血地指出。
戴學鋒表示,深化改革就是要讓市場充分發揮其資源配置的功能,而全域旅游就是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重新整合區域內的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政府職能部門,應圍繞區域資源建立新的體制機制。實際上,它要求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改革。
“從旅游業來看,各大部委和地方制定的規章、制度、辦法加起來大概一萬五千多條,我們的管理條例和法律太多,在這種外界環境下,如何解放地方的經濟活力,如何讓這些被管死的企業活起來,成為深化改革最重要的內容。”戴學峰表示。
他還認為:“傳統的改革,是依法改革,即要和現有的法律法規相適應。一條法律法規出來后,落實起來還需要匹配以前的條例。同時,傳統的改革會遇到職能部門的強烈反應,所以旅游業的改革必須是自下而上,才能實現真正有效的改革。”
在如何進行自下而上的改革,釋放基層改革動力上,戴學鋒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正是這種自下而上的改革,給經濟帶來了活力。基層的改革,有很多需要解決和突破的問題。比如全域旅游,國家旅游局很難給地方作出一個標準,信息的不對稱只能要求地方充分發揮自主性,對不合理的法律法規做出積極的應對,傳統的改革才有可能推行下去。